2025年,全球半導體產業將迎來新一輪的技術革命。碳化硅(SiC)、氮化鎵(GaN)和氧化鎵(Ga?O?),作為第三代和第四代半導體材料的代表,憑借其獨特的物理特性,正在重新定義新能源汽車、5G通信、光伏儲能等領域的競爭態勢。未來,究竟誰能成為這些市場的主導者?本文將從技術特性、應用場景和市場潛力三個方面,深入剖析這場“三強爭霸”的勝負關鍵。
一、技術特性:性能與成本的終極博弈
1. 碳化硅(SiC):高壓高功率的“王者”
碳化硅具有寬禁帶(3.2 eV)、高擊穿場強(3 MV/cm)和高熱導率(4.9 W/cm·K)等特性,使其成為高壓高功率應用的理想選擇。與硅基器件相比,其器件效率提高了20%到30%,廣泛應用于新能源汽車的主驅逆變器、光伏逆變器以及工業電源等領域。
突破性進展:
天岳先進和爍科晶體已先后推出12英寸碳化硅襯底,單片晶圓的芯片產量是8英寸晶圓的兩倍。
盡管全球碳化硅襯底市場依然由Wolfspeed和II-VI等國際大廠主導,但中國企業的市場份額從2022年的15%增長到了2024年的30%,推動了國產化的進程。
2. 氮化鎵(GaN):高頻高效的“新星”
氮化鎵的禁帶寬度為3.4 eV,具備高電子遷移率和低導通電阻,特別適用于高頻場景。在5G基站、快充設備和數據中心電源中,氮化鎵器件能夠將效率提高到95%以上,并使設備體積減少50%。市場爆發點:
氮化鎵快充技術已經成熟,英諾賽科等中國企業在實現了8英寸硅基氮化鎵晶圓的量產。據預測,2023年全球氮化鎵市場規模將達到17.6億元,預計到2028年將超過500億元,復合增長率高達98.5%。在車載OBC/DC-DC轉換器的應用領域,隨著氮化鎵技術的不斷成熟,全球多家新能源汽車制造商(例如特斯拉、比亞迪等)已經開始在其車載充電系統和電壓轉換器中采用GaN技術。英飛凌、德州儀器(TI)和意法半導體(ST)等領先的半導體企業均已推出針對車載電源的GaN解決方案,并逐步擴大其行業應用。
3. 氧化鎵(Ga?O?):低成本高潛力的“黑馬”
氧化鎵的禁帶寬度達到4.8-4.9 eV,擊穿場強為8 MV/cm,其巴利加優值(BFOM)是碳化硅的10倍。此外,氧化鎵可以通過熔體法實現低成本量產,理論上其成本僅為碳化硅的三分之一。產業化挑戰:
日本的NCT已經實現了4英寸氧化鎵晶圓的量產,并在2024年宣布使用先進的垂直橋式(VB)技術成功培育出了首個6英寸的Ga2O3單晶。
中國的企業如鎵仁半導體、富加鎵業、鎵和半導體和銘鎵半導體也在積極布局氧化鎵領域。2025年2月,鎵仁半導體宣布通過VB法實現了4英寸導電型摻雜氧化鎵單晶的量產。該VB法氧化鎵長晶設備及工藝包現已全面開放銷售。近期,富加鎵業在首輪器件驗證的基礎上,優化了MBE外延工藝,顯著提升了外延片的性能。基于此外延片研發的MOSFET橫向功率器件,電流密度提高了78.3%,比導通電阻降低了約50%,使其具有明顯的國際競爭優勢。2025年1月,鎵和半導體發布了6英寸氧化鎵襯底等新產品。同月,銘鎵半導體采用新工藝成功制備了4英寸(010)氧化鎵晶坯,生長厚度達到了55毫米,加工后的可用尺寸為3英寸,厚度為40毫米,這為進一步擴大側切晶體尺寸奠定了基礎。
二、應用場景:市場需求驅動的差異化競爭
1. 新能源汽車:碳化硅的主戰場
碳化硅器件能夠將電動汽車的充電效率提升到“7分鐘內SOC從30%充至80%”,同時使續航里程增加15%。2024年,全球碳化硅市場規模達到17.6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將超過100億美元。
車企布局:
比亞迪、理想汽車等采用碳化硅主驅逆變器,特斯拉Model 3/Y全系標配碳化硅模塊。
2. 5G通信與數據中心:氮化鎵的崛起
氮化鎵射頻器件支持太赫茲頻段,能將功耗降低40%。國內某企業已經在其6G基站原型機中采用了該技術。2023年,全球氮化鎵射頻市場規模為5.22億美元,預計到2029年將達到8.94億美元。
3. 光伏與工業電源:氧化鎵的潛力賽道
氧化鎵器件在650V以下的中低壓應用中表現出顯著優勢,能夠替代硅基IGBT,從而降低系統成本30%。據FLOSFIA預測,到2025年,氧化鎵功率器件市場的規模將超過氮化鎵市場,并在2030年達到15.42億美元(約100億元人民幣),相當于碳化硅市場的40%,并且是氮化鎵市場的1.56倍。根據富士經濟的預測,到2030年,氧化鎵功率元件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542億日元(約92.76億元人民幣),也將超過氮化鎵功率元件的市場規模。
三、市場格局:全球競爭與國產化突圍
1. 碳化硅:產能擴張與技術升級
從行業格局來看,主要廠商如 Wolfspeed、安森美、英飛凌等正在加速推進8英寸SiC晶圓的擴產計劃。Wolfspeed 計劃在美國建立新工廠,英飛凌位于馬來西亞的晶圓廠預計在2025年實現大規模生產。同時,國內廠商天科合達和山東天岳也在迅速擴大產能。
2. 氮化鎵:產業鏈整合與成本下降
氮化鎵產業鏈正在從6英寸向8英寸過渡,中國的企業如英諾賽科已經實現了規模化生產。2023年,全球氮化鎵市場的規模達到17.6億元,預計到2028年將超過500億元。
3.氧化鎵:技術突破與市場導入
氧化鎵目前仍處于技術導入階段,然而其低成本的優勢使其在消費電子和工業電源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潛力。日本的NCT已經實現了4英寸氧化鎵晶圓的量產,與此同時,中國的公司如鎵仁半導體和富加鎵業也在加快布局。
四、未來展望:多元生存,各領風騷
1. 碳化硅:高壓市場的“守門人”
碳化硅在新能源汽車和工業電源領域的主導地位在短期內仍然難以被取代。隨著12英寸襯底的推出,成本有望進一步降低,預計到2030年,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150億美元。
2. 氮化鎵:高頻賽道的“領跑者”
氮化鎵在5G通信和消費電子領域具有顯著優勢,未來還將擴展至車規級應用。由于其技術成熟度和產業鏈整合度較高,預計到2028年,市場規模將超過500億元。
3. 氧化鎵:中低壓市場的“顛覆者”
氧化鎵憑借其低成本和高性能,在中低壓應用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潛力。如果能夠攻克大尺寸襯底技術,預計到2030年,其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00億元,成為碳化硅和氮化鎵的強大競爭對手。
五、結語:技術、生態與政策的三角博弈
碳化硅、氮化鎵和氧化鎵各自具備獨特的性能優勢和應用領域,未來市場將呈現出多元共存的局面。中國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生態系統整合,正從“追趕者”轉變為“規則制定者”。